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李小云 在乡村田野建造充满阳光的房子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原标题:李小云 在乡村田野建造充满阳光的房子 李小云,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名誉院长。先后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4年首届中国

原标题:李小云 在乡村田野建造充满阳光的房子

李小云,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名誉院长。先后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4年首届中国消除贫困奖(研究)、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2018年“十大社会推动者”等称号。

作为跨学科的三农工作实践者,从农业科技到农业政策,再到社会学,多领域的学习和实践,让李小云对农业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理解。

数十年乡村工作的经历,数十年脱贫工作的实践,李小云尝试寻找贫困的元问题,也尝试寻找一条可持续、可复制的脱贫之路。位于云南勐腊的河边村就是他的一次实践,如今河边村面貌巨变,已成为全国知名的脱贫典型,但在李小云看来,这条路还在延续,因为他是一个实践者,而实践从不会停息。

\r\t\t\t\t\t\t\t\t\t
\r\t\t\t\t\t\t\t\t\t\t\"\"\r\t\t\t\t\t\t\t\t\t\"\"\r\t\t\t\t\t\t\t\t\t\t

\r\t\t\t\t\t\t\t\t\t
\r\t\t\t\t\t\t\t\t

2015年年初,李小云来到云南省勐腊县一个叫茅草山的哈尼族村寨里调研,村里没有手机信号,也没有招待客人的客房,他住在村支书的家里,房四处漏风,没有厕所,夜里上厕所要跑到野外的地里。已经从事扶贫工作多年的李小云,在那个山风呼啸的无眠之夜,开始重新审视多年来的扶贫经验,“就是那个瞬间,萌生出了帮助农民建房的情结。”

虽然李小云在发展研究界已经名扬国内,但他帮着穷人盖房子则是最近五年的事。有人说他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也有人说他是脱贫路上的先行者,但他觉得自己甚至算不上一个研究者,只是一个行走在乡村和田野里的实践者,一个寻找贫困群体现代化要素的人,一个纯粹的发展实践主义者,一个把为农民盖房子当作梦想的人。

从没想过农学如此有趣

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15岁的李小云高中毕业,在他的祖籍宁夏吴忠市参加了高考。他所在的中学现在是当地知名的重点中学,几乎每年都有学生考上清华、北大,但在那一年,全校只有三个学生考上了大学,李小云便是其中之一。

意料之外的是,他没有被任何一所大学录取。几经周折,在开学之前,当时的宁夏农学院录取了他,专业是农学。李小云说他除了数理化和艺术,从来没有听说过农学,甚至在刚进大学的第一年里,一直都有退学的想法。

不过,大学中的学习很快改变了李小云的想法,“我上大学的时候刚16岁,之前从没接触过农学,不知道农学是做什么的。一直到学植物学的时候,才忽然发现,这个领域太有意思了”。

本科毕业后,李小云考取了研究生,但并没有像当初设想的那样转行,而是进入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专业是作物栽培学,之后又继续读博,专业是作物生理学。

1987年,李小云博士毕业后被学校留校任教。同年,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需要一位懂得自然科学的研究人员,学校推荐了李小云。“那是我脱离科学研究,开始进行政策研究的起点,也是开始接触农村发展、农村政策的起点”,李小云说。

1989年,李小云回到北京农业大学,参加了当时农大和联邦德国合作的综合农业发展中心项目的工作,第一件事情就是参与和组织农大“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的工作。“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乡村振兴和扶贫工作,”李小云说,“从那个时候,我才开始真正了解农业和农村。”

让农民真正为自己的发展做主

1991年,李小云出国学习,学习的内容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大的范围可以说是发展研究,我刚出国时还不太懂,就是跟着学,当时主要学的是农村发展的实践和扶贫。”


文章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 网址: http://www.ncjjykjzz.cn/zonghexinwen/2020/0919/698.html



上一篇:乡村振兴 新区实践|“土地瓜”成了“金疙瘩”
下一篇:农村产权交易人气旺活力足

农村经济与科技投稿 | 农村经济与科技编辑部| 农村经济与科技版面费 | 农村经济与科技论文发表 | 农村经济与科技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农村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