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农村经济与科技》栏目[06/30]
- · 《农村经济与科技》收稿[06/30]
- · 《农村经济与科技》投稿[06/30]
- · 《农村经济与科技》征稿[06/30]
- · 《农村经济与科技》刊物[06/30]
李小云 在乡村田野建造充满阳光的房子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原标题:李小云 在乡村田野建造充满阳光的房子 李小云,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名誉院长。先后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4年首届中国
原标题:李小云 在乡村田野建造充满阳光的房子
李小云,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名誉院长。先后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4年首届中国消除贫困奖(研究)、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2018年“十大社会推动者”等称号。
作为跨学科的三农工作实践者,从农业科技到农业政策,再到社会学,多领域的学习和实践,让李小云对农业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理解。
数十年乡村工作的经历,数十年脱贫工作的实践,李小云尝试寻找贫困的元问题,也尝试寻找一条可持续、可复制的脱贫之路。位于云南勐腊的河边村就是他的一次实践,如今河边村面貌巨变,已成为全国知名的脱贫典型,但在李小云看来,这条路还在延续,因为他是一个实践者,而实践从不会停息。
\r\t\t\t\t\t\t\t\t\t\r\t\t\t\t\t\t\t\t2015年年初,李小云来到云南省勐腊县一个叫茅草山的哈尼族村寨里调研,村里没有手机信号,也没有招待客人的客房,他住在村支书的家里,房四处漏风,没有厕所,夜里上厕所要跑到野外的地里。已经从事扶贫工作多年的李小云,在那个山风呼啸的无眠之夜,开始重新审视多年来的扶贫经验,“就是那个瞬间,萌生出了帮助农民建房的情结。”
虽然李小云在发展研究界已经名扬国内,但他帮着穷人盖房子则是最近五年的事。有人说他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也有人说他是脱贫路上的先行者,但他觉得自己甚至算不上一个研究者,只是一个行走在乡村和田野里的实践者,一个寻找贫困群体现代化要素的人,一个纯粹的发展实践主义者,一个把为农民盖房子当作梦想的人。
从没想过农学如此有趣
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15岁的李小云高中毕业,在他的祖籍宁夏吴忠市参加了高考。他所在的中学现在是当地知名的重点中学,几乎每年都有学生考上清华、北大,但在那一年,全校只有三个学生考上了大学,李小云便是其中之一。
意料之外的是,他没有被任何一所大学录取。几经周折,在开学之前,当时的宁夏农学院录取了他,专业是农学。李小云说他除了数理化和艺术,从来没有听说过农学,甚至在刚进大学的第一年里,一直都有退学的想法。
不过,大学中的学习很快改变了李小云的想法,“我上大学的时候刚16岁,之前从没接触过农学,不知道农学是做什么的。一直到学植物学的时候,才忽然发现,这个领域太有意思了”。
本科毕业后,李小云考取了研究生,但并没有像当初设想的那样转行,而是进入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专业是作物栽培学,之后又继续读博,专业是作物生理学。
1987年,李小云博士毕业后被学校留校任教。同年,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需要一位懂得自然科学的研究人员,学校推荐了李小云。“那是我脱离科学研究,开始进行政策研究的起点,也是开始接触农村发展、农村政策的起点”,李小云说。
1989年,李小云回到北京农业大学,参加了当时农大和联邦德国合作的综合农业发展中心项目的工作,第一件事情就是参与和组织农大“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的工作。“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乡村振兴和扶贫工作,”李小云说,“从那个时候,我才开始真正了解农业和农村。”
让农民真正为自己的发展做主
1991年,李小云出国学习,学习的内容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大的范围可以说是发展研究,我刚出国时还不太懂,就是跟着学,当时主要学的是农村发展的实践和扶贫。”
文章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 网址: http://www.ncjjykjzz.cn/zonghexinwen/2020/0919/698.html
上一篇:乡村振兴 新区实践|“土地瓜”成了“金疙瘩”
下一篇:农村产权交易人气旺活力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