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农村经济与科技》栏目[06/30]
- · 《农村经济与科技》收稿[06/30]
- · 《农村经济与科技》投稿[06/30]
- · 《农村经济与科技》征稿[06/30]
- · 《农村经济与科技》刊物[06/30]
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研究以电影北方一片苍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2017年7月,一部小成本制作的东北农村题材影片《北方一片苍茫》在西宁FIRST青年电影节首映,并斩获了最佳剧情片和最佳导演两个重量级奖项。翌年在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的支持下,
2017年7月,一部小成本制作的东北农村题材影片《北方一片苍茫》在西宁FIRST青年电影节首映,并斩获了最佳剧情片和最佳导演两个重量级奖项。翌年在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的支持下,于全国公映,虽然受题材和宣发方面的限制,票房反应平平,但因为该片对社会现实尤其是中国北方农村生态文化的生动反映,迅速引起电影界和文化界的广泛讨论。作为一部现实题材影片,电影大量使用以北方方言和民俗为代表的文化符号,在超现实的表现手法下,具有了极强的现实既视感。
一、东北方言塑造的草根人物
1.影片内外的东北方言考
“方言,俗称地方话,在中国传统中,历来指的是通行在一定地域的话……方言有大小,所谓‘一定的地域’,可以大到十几个省,小到一个村子。只要有明显的方言差异存在,民间就会有‘×地方的××话’的通俗说法。”从方言的定义来看,方言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点,而方言中“地域性”并不与行政划分直接相关,而与人文地理关系更加密切。就《北方一片苍茫》中表现的方言与地域性关系来看,电影中并没有交代故事发生的具体位置,从电影展现的环境来说,可以笼统地称为“北方”的某个农村,而这个模糊的交代,使得这个北方农村在中国北方大地上具有了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据导演蔡成杰交代,电影是在他的家乡河北省平泉县,一个三省接壤的地方拍摄的。平泉地处河北、辽宁、内蒙古三省分界地带,从行政划分来看,属河北省管辖,但从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上来看,其民俗文化、生活方式都与东北地区一脉相承,尤其是当地方言中口音和语调都与辽宁省几乎一致,从方言角度来看,则属于东北方言区。而对于观众来说,即便除去电影之外的考证,通过对电影人物和地理环境的表达,本片依然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东北方言电影。
2.方言下的平民社会
选择东北方言,除了地域性因素(电影写实需求)考量之外,另一点则是照顾到影片的平民文化和草根视角。影视剧中的领袖人物往往自身就带有方言特色,如毛泽东的湖南口音、邓小平的四川口音早已深入人心。普通话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精英阶层和官方平台的表达方式。而从话语权层面分析,电影创作中方言的使用则可以看作平民文化和草根阶级的回归。
方言的使用者大多是土生土长的平民百姓,而很多人接受过高等教育之后,选择普通话作为自己的常用语言,而社会底层的人民大多以方言为主要交流语言。基于这一社会现象,普通话与方言的使用场景区分了社会阶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普通话/权位话语和方言/平民话语的话语权观念。影片《北方一片苍茫》的故事题材以东北方言区的农村和城镇居民作为电影主要人物,以底层人的生活为叙事蓝图,除了对自然环境社会生态的营造、人物造型的塑造等方面服务于平民社会的整体语境,方言的选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这种平民阶层表达诉求的回应。《北方一片苍茫》一片对方言的重视从影片的开场就可见一斑:影片以寒冬腊月的东北地区农村景观为开场画面,在主人公进入观众视野之前,东北方言的画外音就先行切入,主人公王二好与同行的村民闲聊起自己童年记忆中冰天雪地的家乡和酸菜馅的黏豆包。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开场中,导演通过画外音的东北方言便建立起了“东北印象”。从对话内容上来说,王二好的童年记忆均围绕东北特有的地域环境展开:冻得嘎嘎响的雪地、屋檐上的冰凌、又酸又黏的黏豆包和冻死在雪地里的弟弟……东北肃杀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童年时代东北人民的生存艰难,在短短的对话中表露无遗。但是在表达方式上,并没有以义正言辞的态度展开,而是借一个东北地区的青年妇女之口说出,以近乎麻木的口气带出悲惨的回忆。借助东北方言和平民化的台词,导演在影片开场对观众交代出地域特征与人文生态的同时,准确地抓住了故事中人物的社会剪影和精神状态: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文化水平下,一个典型的东北妇女面对生活的麻木与坚忍。同样的处理形式也运用在了“老豆腐”“村长”“大辣椒”等人物上,不但外在形象接近生活原型,更以方言的形式勾勒出人们的精神状态。
二、东北方言的表达优势与喜剧效果
新中国第一部纯方言电影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抓壮丁》,该片以四川方言为主要对白,以喜剧的方式讽刺了国民政府地方政权鱼肉乡里、涂炭民生的行径和丑恶嘴脸。后来因为全国范围内普通话的推广学习,方言电影在银幕上几乎销声匿迹,文艺创作中普通话占据了主导地位。
文章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 网址: http://www.ncjjykjzz.cn/qikandaodu/2021/0728/1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