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农村经济与科技》栏目[06/30]
- · 《农村经济与科技》收稿[06/30]
- · 《农村经济与科技》投稿[06/30]
- · 《农村经济与科技》征稿[06/30]
- · 《农村经济与科技》刊物[06/30]
让农民合作社成为特色生态农业的“引路人”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1 基本情况 莲都区地处浙西南腹地、瓯江中游,是丽水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创新中心,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是
1 基本情况
莲都区地处浙西南腹地、瓯江中游,是丽水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创新中心,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是名副其实的休闲之乡、摄影之乡、油画之乡、水果之乡、长寿之乡。全区总面积1502平方公里,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森林覆盖率达79%。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推进脱贫攻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济主体、推动农业现代化。莲都区高度重视,组织专班,精准施策,夯实责任、精心精细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近年来,全区农民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全区备案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28家,其中: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8家,省级以上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有 25家(包括国家级8家),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7家,区级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122家。
2 存在问题
2.1 个体规模不强
莲都农民合作社呈现数量、种类、品牌“三多”特点,涉及枇杷、茶叶、葡萄、白莲、山茶油、橘子等农产品。与之对应的却是“三低”问题,层次水平低、示范带动低、农业效益低。多数合作社处于粗放的原料出售和产品粗加工阶段,如黄村乡的白茶合作社主要是茶青的出售和低端茶叶的制作,太平乡丽白枇杷合作社虽有枇杷花无药物开发等。还有部分合作社收购农户的产品为其代销。
2.2 工作机制不全
运行不规范单打独斗式的生产模式早已无法适应当前发展潮流,标准化、规模化的理念不强,“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班子、一项政策、一个专家”的“五个一”工作机制没有很好形成,如黄村的茶叶、太平的白枇杷有专家无政策、有产量无规划、有产业无班子等都让特色生态农业难以成为市场的主角。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民合作社因经营者市场意识薄弱、政府服务体系不强等作用发挥不足。
2.3 资金人才不足
由于合作社成员绝大部分为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加之合作社社员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目光短浅等因素,大多数合作社的管理水平不高,也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入。资金短缺是另一个主要“瓶颈”。由于农民自身资本积累不多,财政扶持有限,大部分合作社在扩大生产规模时受到限制,抗风险能力差,原本是农业发展的“引路人”却成了“农民工”。
3 探索与思考
3.1 注入科技,让农民合作社活起来
一是突出科技元素。现代农业是科技高度发展的业态,农民合作社的引领来自专业,专业来自科技。农业部门在培训上既要突出专业化、科学化,更要有针对性,围绕特色产业实施分类、专业化培训。二是科研与实训“两条腿”并行。将专业人才与合作社结对,如枇杷科技人才与枇杷专业合作社结对,形成一对一产业技术指导,也可建立高校与合作社建立实训基地,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与产品科技水平提升双赢。三是人物引领示范。可在培训、宣传中注重典型事例、人物等的宣传,提升合作社的辐射作用,乡镇、街道可根据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或者产业谋划推选典型人物进行宣传,使之辐射带动更多的人参与。
3.2 产业集聚,让农民合作社强起来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产品的质量是前提,这就需要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聚化。一是利益分享机制,集聚周边农户。打破小农意识,关键在于农民既得利益的保护,推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利益分享机制,农民以土地为要素参与合作社的分红,将闲置、抛荒的土地集中流转,形成连片经营,并为参股的农民提供就业机会,使其既有土地收益又有劳动报酬。二是利益联结机制,避免利益受损。对同类农产品的种植户,采取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形式建立合作社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也可将周边农产品由合作社收购统一销售,拓宽农户产品的销售渠道,让农民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三是引入社会资本,引领规模产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不稳定性,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建立生产、销售一体化的现代合作社,通过大企业、大项目的招商引资,在培育新型产业的基础上形成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化、集聚化农业产业。
3.3 健全政策,解农民合作社后顾之忧
完善健全的政策,是产业在市场上开疆拓土的保障,也是消除合作社“后顾之忧”。一是规范土地流转,突破发展制约“瓶颈”。建立规范有序的流转机制,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土地流转健康发展。土地流转的程序要规范,以合同的形式明确土地流转期限、租金支付数额和方式、土地流转的使用用途等,通过规范合同的签订,保护双方利益,减少在土地流转中产生的纠纷。二是搭建农综服务平台,强化政府服务社会化。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同阶段的生产需求,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服务,搭建为农服务综合平台。为农业经营主体与农业院校、科研单位联姻牵线搭桥。相关部门积极开展本土人才培育,深入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和水平。以品牌战略为着眼点,科学制定扶持地域化农产品品牌的政策措施,培育壮大优势特色农业。 三是完善农业补贴,发挥政府引导调控作用。逐渐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设立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专项扶持资金,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充分发挥财政奖补政策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引导调控作用。
文章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 网址: http://www.ncjjykjzz.cn/qikandaodu/2021/0121/1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