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农村经济与科技》栏目[06/30]
- · 《农村经济与科技》收稿[06/30]
- · 《农村经济与科技》投稿[06/30]
- · 《农村经济与科技》征稿[06/30]
- · 《农村经济与科技》刊物[06/30]
脱贫攻坚背景下农业科技创新对提升农村发展活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一、我国科技创新取得明显成就 自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区域科技创新取得明显成效,各项经济指标连年增长,且增长速度稳定连续,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物质基础。历数我国农
一、我国科技创新取得明显成就
自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区域科技创新取得明显成效,各项经济指标连年增长,且增长速度稳定连续,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物质基础。历数我国农村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均为我国科技能力提升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融合与提升提供了强有力支持,也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飞跃创造了条件。图1-1示意我国农村粮食作物年产量数据:
图1-1 我国粮食总产量累计增长图(数据来源于农业农村部网站)
以主要农产品粮食作物为例,自改革开放以后,国内粮食作物保持稳定增长,这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具有战略意义。具体来看,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经历了三次重要变革:
(一)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为推动农村体制机制的市场化变革,彻底革除计划经济制度的束缚,我国在农村实行预算直拨制度,对科研项目定向支持和投放,提高农技人员收入,并纳入中央财政统一管理。同时鼓励有专业技能和成熟经验的科研院所、专业人员定向开发农村资源,建立有条件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
(二)20世纪90年代农村经济经历了第二次改革。本次改革的重点在于鼓励科技人员进入农业领域,科技人员以团体、个人或其他方式进入农业科技领域,并保障科技人员的岗位、薪资和后勤保障。国家农业部在《关于鼓励农业科技人员进入农村领域、开办科技公司的若干指导意见》中提出保障农业科技人员全职转入农业领域的措施,包括国家为科技人员提供职称评价标准、国家兜底科技公司的创新成果等。在科研队伍的编组上,采用“三三四”模式,即组织30%的人员进入农作物育种、优化与引进改良领域,30%的农技人员进入农业机械技术研究、农药与化肥产品研发上,40%的农技人员从事农产品销售、农民技术培训等领域。该文件还提出了各级党政部门在落实工资待遇、预算支持和人员安置等领域的具体职责。
(三)21世纪初期,我国对农村创新机制进行了第三次变革,本次变革的重心在与对农业领域国有企业的重组与分类上,同时对事业型农技部门、农业合作社进行社会化分工,鼓励“下沉到农村领域,从事农业科技研发工作”。长时间以来,制约农村科技创新的一大因素便是体制不成熟、分配制度不合理,科研人员没有取得与付出相对等的回报与待遇,这也导致多数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科研人员跳槽到商业公司从事相关工作,人才流失的关键原因是薪酬奖励制度的滞后,因此本轮改革也将重心放在对生产要素分配方式的革新上。
图1-2示意40年来农民收入变化情况图:
图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变化及其增长率
同时,一大批中低产田实现了增产增效,华北盐碱地经过技术手段进行中和改良,其土壤肥力已回升到正常水准的80%以上,南方山区的红壤经过培育两种、农药化肥碱化等手段,大大提升了土壤生产力,为粮食作物增产增效提供有力保障。
二、我国农村科技体制方面仍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政府高瞻远瞩,从宏观角度对“三农”问题提出新要求,要求新时期农村面貌发生新变化,并提出若干指导意见。2020年全国“两会”对农村扶贫提出新要求,要去在2020年底实现农村人口全部脱贫,农业科技取得重大进展且对农业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
(一)管理体系不科学,部门分工不明确
科技创新潜力的激发需要顶层设计先行,通过制度设计引导、支持、鼓励有实力、有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人员进入农村科研领域。我国农业科技领域涉及到多个部门管辖,包括但不限于农业农村部、农业科技站、财政部门、宣教部门和科技部门管辖,各地政府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在具体实施中则由多个部门负责,预算管理、人员编制、科技成果转化、成果验收和资源调配等方面,部门间管理划分混乱,职责不明确导致多项工作无法正常展开,缺少“主导者”参与协调。这也导致中央部门制定的各项政策难以落实到基层,各自为政、部门混战现象严重。
(二)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
我国农村区域科研从业人员基数大、在研项目多,但是从转化结果来看,仍存在转化率不高的问题,部分科研项目在经费划拨完毕之后便处于停工状态,这也是国内农业科研市场火热但成果不显著的原因。文章对国内4个省份(山西省、黑龙江省、云南省和山东省)的108家农业科技公司和498家农业技术院校(所)进行调查统计,对被调研单位的农业科技项目进行分类并绘制了图2-1:
文章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 网址: http://www.ncjjykjzz.cn/qikandaodu/2021/0115/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