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农村经济与科技》栏目[06/30]
- · 《农村经济与科技》收稿[06/30]
- · 《农村经济与科技》投稿[06/30]
- · 《农村经济与科技》征稿[06/30]
- · 《农村经济与科技》刊物[06/30]
采写地方农业科技新闻的四个原则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一向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形势。作为农业大省的安徽,农业科技新闻更是层出不穷。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农业科技
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一向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形势。作为农业大省的安徽,农业科技新闻更是层出不穷。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农业科技新闻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在新时期,如何采写好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科技新闻?
把握好战略性,强化科技第一生产力和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
一段时间内,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农民粮食丰收却卖不出好价格。一方面,国家鼓励农民种粮食,强调“饭碗里应该主要装中国粮”战略,但如何在实践中引导农民种好粮卖好价?安徽农业部门从顶层设计着手,发布意见在全省启动品牌粮食试点,推动通用粮食生产逐步走向专用粮食生产和品牌粮食生产,加快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品牌粮食发展。安徽日报记者敏感地捕捉到这一线索,及时深入采写了《从“种粮”到“种品牌粮”》,报道农民调品种和改变种植模式,从弱筋小麦品种向受市场欢迎的强筋小麦品种转变,把“卖粮难”变成了种出来的粮食“供不应求”。
《你种一季收两茬我引鸭子进稻田 安徽农民水稻种出新花样》这篇稿件是在全国农业调转促的大背景下采写的一篇短通讯,介绍安徽农民开始种植“再生稻”和“稻鸭共生”种植模式循环生态发展。“再生稻”即利用头季稻收获后的稻桩,经肥水管理,使休眠芽萌发,长成稻株,抽穗成熟的水稻,其生长习性类似于割后能再生的韭菜,米质和口感比较优异,市场前景广阔,生产出来的大米比普通大米质好价高。“稻鸭共生”模式种植出来的水稻利用鸭子吃草吃虫,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生产出无公害的绿色稻谷。
把握好规律性,尊重农业和农业科技自身规律
地方农业科技新闻要关注农业发展规律,倡导正确运用科技手段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安徽工厂化水稻育秧悄然走进千万家》采写的是工厂化水稻育秧正悄然走进千家万户。这种农机与农艺结合的新技术不仅提高了水稻栽培水平,还降低了农民的劳动负荷。“李世保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一共种植了1000亩水稻。他介绍说,去年开始,县里采取奖补政策鼓励农民工厂化育秧,建一个大棚补30万元。他第一个响应,投了50多万元建这个育秧工厂。工厂化育出来的秧苗素质好,出苗率高,抗逆性强,最重要的是栽秧时用工量大大减少。像以前他的1000亩地至少需要七八十人,而现在用工只有十分之一,人力成本就减少了十来万元。”通过算账对比,详尽地介绍了农业科技进步给农民带来的诸多收益。
《赔“蛋”还是赔“鸡”?——一起水稻育插秧纠纷引发的思考》介绍了安徽省六安市一起因为机械化育插秧引发的质量纠纷。农民购买了农业服务公司的机械化育插秧服务,谁知出现质量问题,随着农时的错过,造成的减产损失将无法补救。但由于农业生产跟其他产品不一样,农业种植一旦错失时节,再弥补赔偿很难,所以赔偿标准应该更贴近实际情况,而不同于一般的消费纠纷。随着社会化、组织化、机械化农业服务的推广,类似的农业消费纠纷将会越来越多,处理和解决起来也相当纷繁复杂。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农业损害的鉴定比较难,加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规范标准和质量考核体系尚不健全,政府没有相关的部门和管理手段,一旦出现纠纷,处理起来很棘手。这篇报道提醒政府要及时思考这些问题,出台相关制度。
把握好时代性,体现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阶段特征和时代要求
地方农业科技新闻要关注如何优化科技资源布局,加速构建适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创新资源配置体系,完善农业科技创新链,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氛围。
《彩色茧何时出“深闺”?》介绍了安徽在国内首创的天然彩色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及生产实用、生态和市场标准,但技术迟迟不能实现成果转化,产生效益。这篇通讯从一个小的切口着手,反映了我国科技界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呼吁加大科研成果的转化,变专利为效益,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安徽农业科技专家“锁定”小麦赤霉病》的采写是由于连续小麦赤霉病,皖北农民三小麦减产减收。报道了农业科技专家如何奋战一线攻克小麦赤霉病,为政府分忧解难。
《“科技哨站”建到田间地头》介绍了安徽农业大学探索新型大学农技推广模式,建立70多个站点为安徽不同区域农民提供农业科技服务,众多教授深入基层手把手地指导农民生产的感人故事。
文章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 网址: http://www.ncjjykjzz.cn/qikandaodu/2020/0811/516.html